明升国际app

图片
网站首页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突出特色 争创一流!《河北日报》报道明升国际app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及成效

日期:2022-12-08点击数:来源:

12月6日,《河北日报》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突出特色 争创一流衡水学院八大省级科研平台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明升国际app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及成效。

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高校一直是科研创新的有生力量,近年来,衡水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成功牵头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

大儒之乡的文化传承之路

鉴于衡水学院为推进董仲舒研究和弘扬董子文化作出的突出贡献,衡水学院“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被中宣部和教育部树为专栏建设的标杆,学报编辑部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40余位海内外名家做客董子讲坛,传播董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成为知名讲坛。落户衡水学院的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与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成为弘扬董学价值和董子文化的主要阵地。衡水学院举办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24场,形成了享誉国际的重要文化品牌,大大推动董仲舒研究成为近年的显学。52期大型电视文化节目《大儒之乡话仲舒》以喜闻乐道的形式普及了董学知识;“博士三人行”宣讲团被评为理论宣讲“好品牌”,开展传统文化“五进”活动100余场,利用自己的学科资源优势,宣讲董子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协同各院系打造“董子+”学科合作模式。获批多项高水平课题,其中在研国家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1项,出版《董仲舒研究文库》14辑,《董学新论》3卷,董仲舒及传统文化研究著作6部,明年将陆续出版著作及文集7部以上。衡水学院已经成为董学研究和董子文化传承的中心和国际高地,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及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生态文明基石

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团队由22名教授、24名副教授等60余人(其中博士17名)组成,重点研究县域经济生态文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和关键性问题,已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高水平文章6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

基地积极与地方及企业开展合作,成立了8个产学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专题调研140余人次,撰写了10多份调研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为地方政府编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等各类规划10余项。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及相关党政干部专题培训班12期、培训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学员近1000名,为推动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的实施落地奠定了基础。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时代芳华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衡水学院较早成立的省级研究平台。研究员们积极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承担了15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3项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20项厅级项目、160余项市级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普通期刊论文300余篇。

该基地荣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成果奖7次,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2人次;出版专著4部;为非遗保护单位开展讲座10余次;多次应邀承担衡水市文旅局非遗作品展的整体布展任务;数次带非遗作品赴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他们导演的30集电视动画片《年画中的传奇》入选原文化部2015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创意类项目,2018年获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2019年获河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为果蔬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河北省果蔬发酵技术创新中心(筹)由河北省科技厅批准筹建,已与广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增硕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签订多项横向课题、合同资金130多万元。

孙金旭博士团队与河北长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景县益联树莓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科研单位”的方式,合作推动树莓产业发展,树莓基地发展到700余亩,研发的树莓酵素、长益树莓果汁等产品已上市销售。吴荣荣博士团队研发精酿啤酒成功在枣强县实现成果转化。朱会霞博士团队研发的桑葚果酒也已进行成果转化,桑葚果酒生产上市,桑葚冰酒正在生产过程中。团队研发的灵芝复合面膜、玫瑰花纯露、玫瑰精油、金银花水、玫瑰花水、蜜桃果酒等都经过了小试、中试。

科技创新赋能“梨”产业发展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梨产业创新团队衡水综合实验推广站助力乡村促振兴。推广站以深州德润作为试验点,开展玉露香、红香酥梨精准花果管理技术示范;在周边进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改良近千亩;协助阜城绿科和深州德润在梨园进行培肥地力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目前,推广站发表科技论文4篇,市级课题2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协助梨园改造升级专家完成了《老龄低效梨园升级改造技术》编写,协助深州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协会完成了“深州鸭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注册。并多次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调研,技术指导约300人次,召开问题研讨会8次,为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12项。

协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由衡水学院牵头,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12家跨行业、跨区域、跨学科单位共同组成,融合了21家国内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引进院士团队为首的国内顶尖团队25个,建立了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库,库容量达到160人。

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区域水土资源适配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绿色农产品开发4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带动生产实践。

高新区滏阳河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衡水湖小湖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4个项目研究获批经费近千万元。今年5月立项的衡水市人才项目——“依托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聚集高端人才工程”,弥补了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综合性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

守护大美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衡水学院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围绕衡水湖、白洋淀为代表的京津冀湿地生态系统,对湿地关键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相关研究。近三年,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及其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研究项目经费累计1600多万元;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

近年来,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海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与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布设了800多个样点,对这些样点的物理、化学与水生生物特征进行了采样、物种鉴定和数据分析,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研究”和“十三五”水专项“京津冀地区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方案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出版了《海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为全面科学评价该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解析人类活动对水生态健康的影响,最终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该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目标奠定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实验室以衡水湖和白洋淀作为研究区域的重中之重。自2017年以来,对衡水湖和白洋淀开展了长期综合监测,进行了多项生态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专题研究。2018年实验室团队制作的“青头潜鸭安家衡水湖”获得河北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基于多年积累的数据,为衡水湖和白洋淀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同。2022年,实验室武大勇教授参与省政府参事室课题组调研撰写的《明升国际app白洋淀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和《明升国际app加强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确保水生态持续改善的几点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院士助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衡水学院作为河北省院士重点合作单位,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水专项技术总师、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院士团队合作,以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搭建、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科学研究等为主要合作方向,旨在协同推进衡水学院在学科建设、衡水湖保护和修复、科技服务地方等方面实现突破。

目前,吴丰昌院士对衡水学院“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团队建设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了战略性指导。衡水学院与吴丰昌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衡水湖湿地青头潜鸭栖息地生态恢复技术”项目,针对性研发水位调控技术、挺水植物修复技术、食物网重塑与长效调控技术等。同时,与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资源共享、科研合作、人员互访、学术交流等具体合作内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衡水学院已经建立与院士合作的长效机制,将与更多的院士及其团队开展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衡水”作出贡献。

衡水学院院长王永芹说,作为地方高校,衡水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衡水、面向河北,扎实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人才链的紧密对接,发挥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助推和引领作用。科研平台是汇聚人才资源、协同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学校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做好目标规划,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多出高水平成果,为衡水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衡水学院的努力和贡献。

上一篇:明升国际app领导班子成员作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

下一篇:校长王永芹作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报告